结肠炎疾病 我有慢性结肠炎平时的饮食应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参加活动,有奖品!
微信号:ewsos1

医网摘要:

患者提问:

我有慢性结肠炎小知识:肠炎的中医饮食医治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夏秋季候。以上吐下泻、脘腹疼痛为首要临床症状。在中医属于呕吐、泄泻规模,中医认为本病的产生,系受暑湿之邪或贪凉感触感染寒湿,过食生冷肥腻,以致毁伤脾胃,运化变态而致病。   1.鲜藕1000--1500克洗净,开水烫后捣碎取汁,用开水冲服,每天2次服完;或用去节鲜藕500克,生姜50克,洗净剁碎,用消毒纱布绞取汁液,用开水冲服。   2.粳米60克,砂仁细末5克,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熟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1--2开后便可,早晚服用。   3.鲜土豆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鲜橘子汁30毫升调匀,将杯放热水中烫温,逐日服30毫升。   4.玉米芯750克,黄柏6克,干姜6克,共研细末,逐日3次,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   5.绿茶、干姜丝各3克,沸水冲泡,加盖浸30分钟,代茶频饮,逐日数次。   6.白扁豆60克,略炒...,平时的饮食应该注意些什么?

医生回答,只能参考:

中药辨证施治。忌:荤腥油腻、生冷、辛辣、煎炸食物。


医生回答,只能参考:

饮食主要是要以清淡的饮食为主,不要吃过于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就可以了。


医生回答,只能参考:

您好,慢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即中医所说的泄泻。本病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黎明泻、大便不成形、一日数便或里急后重,便后腹痛可暂时缓解,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底热等现象。中医认为,本病是由饮食不节、精神刺激、感受四时疫情,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寒湿热三邪蕴结而成,病程日久、反复发作、顽固难愈、易转癌变,由于慢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加重、好转等与患者日常生活中有些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宜忌有些患者可表现出对某种食品特别敏感,如有的患者一进甜食就腹泻,有人一尝到辣味就腹痛等等,所以在饮食上应暂时回避自己敏感的食品,但不要太过于紧张,心理因素对胃小知识:胃溃疡患者想取得的帮忙:引发胃溃疡的启事是甚么大夫回覆,只能参考:你好,生活规律只是引发胃溃疡的身分之一,今朝激发胃溃疡最多见的启事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非甾体类药物的利用,前者做个尿素吸气试验就可以够查出。当然还有些其他身分,比如遗传,抽烟,应激……是个多身分综合病发的...肠功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另外,民间说的“发物”如牛肉、公鸡、鲤鱼、海鲜等,对结肠炎的患者常常是很不适宜的。生冷瓜果等应少吃,多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腹泻为主的患者不要吃芹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不要吃有“滑肠”作用的香蕉、红薯、雪梨等。 (2)情绪上应尽量放松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自己的病情上。在临床上总是有些病人情绪紧张,心事重重,一见面就不断抱怨,反复询问疾病的危害性,罗罗嗦嗦地叙述自己的病情甚至把自己的症状一条条用纸写下来,怕漏掉一点点,其实这些都是很不可取的。 (3)加强体育锻炼提倡参加慢跑。体育锻炼能提高全身组织的供氧量,尤其是慢跑,能协调全身各部分参与运动,增加活力,提高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对老年和虚弱的患者,不宜慢跑,可以适当地散步。 (4)选择一些高尚的活动如看书、看电影、听音乐等轻松愉快的业余生活,并在工作中投入热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对慢性结肠炎现在还不能确定是由某种特定的致病菌所引起的,而粘膜也没有明确的炎性病变,所以盲目使用抗生素是不合理的。过多过滥地使用抗生素,有时甚至会因破坏肠道正常菌群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如前面提到的伪膜性肠炎和出血肠炎。西医治疗多以调节植物神经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主,而越来越多的患者更乐于接受纯中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首先要了解此病的治疗尚在探索中,尤其是中药治疗,中医学讲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有可能同样的药,给有同样症状的患者服用,有人效果好,有人效果差。因此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并参考患者反馈的症状变化,在一段时间内随症调整用方,以选择一个最有效最合理的配方。患者应有耐心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悲观失望,不要贪功冒进。 精神因素已经是公认的与慢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在临床上已不难见到一些有典型神经质倾向的慢性结肠炎患者。患者自己应认识到慢性结肠炎虽然给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甚至于给您的精神上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但慢性结肠炎毕竟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更不是致人死命的疾病,如果患者有相应的症状,而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时,患者更有理由放松自己的思想情绪(当然不能忽视治疗),要记住,转移注意力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转自:放心医苑网特约专家



本文来源: http://cw.ew86.com/cwzcy/20120613/691549.html

责任编辑:liuwei

  • 分享到: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